經濟學最低價格

在經濟學中,最低價格(minimum price)是指政府或相關機構設定的價格下限,這個價格通常是用來保護某些行業或產品免受價格過低導致的負面影響。最低價格又稱為支持價格(support price)或保證價格(guaranteed price),它的設定通常有以下幾個目的:

  1. 保護農民:在農產品市場中,由於供應過剩或需求不足,價格可能會跌至生產成本以下,導致農民收入減少。設定最低價格可以確保農民的收入,鼓勵他們繼續生產。

  2. 維持國內產業: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可能會設定最低價格來保護國內產業免受進口產品的競爭。這可以幫助國內產業維持就業和生產能力。

  3. 保障消費者利益:有時政府會設定最低價格來確保消費者的安全或品質要求得到滿足。

  4. 促進特定產業發展:政府可能會設定最低價格來促進某些被認為對國家發展重要的產業的發展。

最低價格的設定通常會導致市場失衡,因為它會導致供過於求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政府可能會採取補貼或其他措施來吸收過剩的產品,或者限制進口以維持國內市場的價格。然而,這些措施通常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因為它們會扭曲市場價格信號,導致資源錯誤配置。

此外,最低價格還可能會引起貿易夥伴的反制措施,例如對相關產品徵收關稅或實施配額,這可能會引發貿易戰。因此,設定最低價格是一個複雜的經濟政策問題,需要仔細考慮其可能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