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大藏經

大藏經(Tripitaka)是指佛教的經典匯編,包含了佛陀的教誨、弟子的著作以及其他相關的佛教文獻。最早的「大藏經」並不是一次性的編纂,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累積和組織起來的。

最早的佛教經典是佛陀的言教,被稱為「經」或「契經」。這些經典最初是口頭傳承的,後來被記錄下來。最早的經典記錄可能是在佛陀涅槃後不久,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這些經典最初是用巴利語寫成的,稱為「巴利三藏」(Pali Canon),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基礎。

北傳佛教的經典則主要是用梵語寫成,包括了《阿含經》、《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等。這些經典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後幾個世紀之間被翻譯成漢語,形成了漢文大藏經的基礎。漢文大藏經的編纂歷經了幾個世紀,最終在唐代(618-907年)達到了一個高峰,形成了現在所知的《大藏經》。

除了漢文大藏經,還有藏文大藏經,稱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它們是藏傳佛教的經典基礎,包含了大量的印度佛教經典和西藏學者的著作。

因此,最早的「大藏經」可以追溯到巴利三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語言和傳統的大藏經在不同的地區和社群中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