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實體尺寸

最小實體尺寸(Minimum Feature Size)是指在半導體製造中,可以實現在晶片上的最小尺寸的線寬或特徵。這個尺寸受到光刻技術、刻蝕技術和其他製造工藝的限制。隨著技術的進步,最小實體尺寸逐漸變小,使得晶片上的電晶體可以越做越小,從而提高了晶片的性能,降低了功耗。

最小實體尺寸的縮小是摩爾定律的基礎,該定律預測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約每隔18至24個月就會翻一倍。隨著技術節點的縮小,例如從14納米縮小到7納米,再到5納米,晶片製造商能夠在相同大小的晶片上集成更多晶體管,從而提高處理器的性能。

目前,主流的晶圓代工廠如台積電(TSMC)和三星(Samsung)已經能夠量產5納米工藝的晶片,而台積電更宣佈將在2022年量產3納米工藝的晶片。這些工藝節點的進步意味著最小實體尺寸的進一步縮小。

需要注意的是,最小實體尺寸並不等同於晶片上的所有尺寸,因為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晶片設計,例如電路間的間距、接觸孔的大小等。此外,隨著工藝節點的縮小,製造這些晶片的難度和成本也會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