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作用原理

最小作用原理是一種物理學中的基本原理,它指出自然界中的物理系統總是傾向於採取那些使作用量取極小值的路徑或狀態。這個原理在經典力學、電磁學、光學和量子力學等領域都有套用。

在經典力學中,最小作用原理又稱為哈密頓原理,它指出一個物理系統的運動軌跡是由作用量(Action)取最小值的路徑決定的。作用量是動能與勢能的時間積分:

[ S = \int_{t_0}^{t_1} L(q(t), \dot{q}(t), t) \, dt ]

其中,( L ) 是拉格朗日函式,( q(t) ) 是 generalized coordinates(廣義坐標),( \dot{q}(t) ) 是對應的 generalized velocities(廣義速度),( t ) 是時間,( t_0 ) 和 ( t_1 ) 是給定的時間邊界。

根據最小作用原理,一個系統的運動軌跡滿足的條件是:

[ \delta S = 0 ]

這意味著,當系統從一個初始狀態 ( (q_0, \dot{q}_0) ) 變化到最終狀態 ( (q_1, \dot{q}_1) ) 時,作用量的變分(即微小改變)為零。這樣的運動軌跡稱為駐跡(stationary path)或 extremals。

最小作用原理在電磁學中也有套用,例如在描述光的傳播時,它指出光線的路徑是通過介質的路徑使得作用量取最小值。在量子力學中,作用量被推廣為相位因子,形成了路徑積分的表述。

最小作用原理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原理,它揭示了自然界中許多物理現象的基本規律。通過最小作用原理,我們可以推導出許多物理系統的運動方程,從而理解和預測它們的運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