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發現毒澱粉

毒澱粉事件是指在食品中非法添加順丁烯二酸酐(馬來酸酐)或其鹽類(如馬來酸)作為增加食品黏稠度的添加物,這些物質在食品中並未被核准使用,且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毒澱粉事件最早是在2013年於台灣被發現並曝光的。

2013年5月,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現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例行檢驗中發現有食品中含有未經核准的添加物順丁烯二酸酐。隨後,台灣媒體報導了多家食品製造商使用毒澱粉的訊息,引發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和恐慌。台灣政府隨即展開調查,並查封了相關產品,同時加強了對食品添加物的監管。

毒澱粉事件涉及多種食品,包括粉圓、芋圓、地瓜圓、粄條、黑輪、肉圓、豆花、粉粿、芋粿、蒟蒻等,這些食品在台灣非常流行,許多消費者經常食用。事件曝光後,台灣政府加強了對食品添加物的監管,並推動了相關法律的修訂,以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毒澱粉事件不僅在台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在國際上引起了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台灣食品的安全性產生了疑慮,台灣政府因此加強了對食品出口的檢驗和監管,以恢復國際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