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思想最早出自

大同思想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禮記》是戰國至秦漢時期儒家學者解釋和論述禮儀制度的著作彙編,其中《禮運》篇由孔子闡述,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狀態,即「大同」之世。

《禮運》篇中,孔子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特徵,包括:

  1. 天下為公:社會資源公有,沒有私有制。
  2. 選賢與能:選拔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擔任領導。
  3. 講信修睦:人們之間講求誠信,和睦相處。
  4. 各得其所:每個人都能得到適當的照顧和滿足基本需求。
  5.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人們厭惡物資的浪費,願意共享;人們願意盡力而為,而不是只為了自己的私利。

大同思想體現了儒家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即一個公平、和諧、有秩序的社會。這種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乃至後世的理想社會模式都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