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外商於中國各地設立的辦事處從事出口、入口及轉口商品的商業貿易最常稱為

在清朝時期,外商在中國各地設立的辦事處通常被稱為"洋行"或"外商行"。這些辦事處是外國商人進行出口、入口及轉口商品商業貿易的主要機構。洋行不僅負責商品的買賣,還涉及貨物儲存、資金調撥、市場情報收集等多方面業務。

洋行的出現源於清朝中葉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在中國的通商權利。隨著外商活動的擴大,洋行在中國的商業中心城市如上海、廣州、天津、漢口等地迅速發展,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擴張的重要載體。

在這些洋行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英國和美國的洋行,它們主要從事茶葉、絲綢、瓷器等中國特產的出口,同時也將外國的機器、棉紡織品、金屬製品等商品引入中國。洋行的經營者通常是外國人,他們與中國的買辦合作,利用買辦熟悉中國市場和文化的優勢,進行商業活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洋行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促進了中外貿易的發展,也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形態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洋行的活動也伴隨著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和不平等條約的執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複雜的經濟和政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