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課程評鑑研究者最常運用的評鑑模式有哪些

國內課程評鑑的研究者最常運用的評鑑模式可能會因地區和時間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在教育評鑑領域中廣泛應用且可能被國內研究者使用的評鑑模式:

  1. Stake的課程評鑑模式

    • 由Lawrence Stake提出,強調課程評鑑應該關注課程對學生、教師、學校和社區的實際影響。
    • 這種模式強調評鑑應該是實用的、參與性的,並且應該與課程實施的環境相結合。
  2. CIPP評鑑模式

    • 由Stufflebeam提出,是一種全面性的評鑑模式,包括背景評鑑(Context)、輸入評鑑(Input)、過程評鑑(Process)和成果評鑑(Product)。
    • CIPP模式強調評鑑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活動。
  3. Dylan William的評鑑模式

    • 威廉姆提出了一系列的評鑑策略,強調評鑑應該是為了改進教學和學習。
    • 他的模式包括了快速、低成本的評鑑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教師和學校立即改進教學。
  4. SOLO taxonomy

    • 由John Biggs和Kevin F. Collis提出,是一種描述和評估學習結果的分類法。
    • SOLO taxonomy將學習結果分為單點回答、多點回答、結構化回答、相關回答和擴展回答五個層次。
  5. Guskey的課程實施評鑑模式

    • 由Thomas R. Guskey提出,強調評鑑應該關注課程實施的各個階段,包括準備、採用、實施和影響。
    • Guskey的模型提供了一個框架,用於評估課程實施的各個階段,並確定改進的領域。
  6. Davis課程評鑑模式

    • 由William D. Davis提出,強調評鑑應該是基於數據的,並且應該用來改進課程。
    • 這種模式包括了評鑑計劃、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和採取行動四個階段。

這些模式並不是唯一的,國內的研究者可能會根據具體的研究問題、目的和環境選擇適當的評鑑模式。此外,隨著教育評鑑領域的發展,新的評鑑模式和方法也可能被開發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