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水庫

台灣最早的水庫是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的「大漢溪水庫」,又稱為「大嵙崁水庫」,於1913年(日本時代的大正二年)開始興建,1915年完工。大漢溪水庫是為了灌溉目的而建造,提供周邊農田的灌溉用水,同時也具有防洪和發電的功能。

大漢溪水庫的興建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推動現代化建設的一部分,旨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稻米產量,以滿足日本本土的需求。水庫的建成對當時的農業發展和經濟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漢溪水庫的儲水量和功能逐漸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在1964年,台灣開始興建另一座更大的水庫,即位於桃園市龍潭區的「石門水庫」。石門水庫於1964年動工,1964年完工,至今仍是台灣北部地區的重要水庫之一,提供灌溉、飲用水、發電和防洪等多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