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效應的最小光頻率是什麼

光電效應是指當光線照射到某些物質上時,光子的能量能夠激發物質中的電子,使其脫離原子核的束縛,形成電流。這個過程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重要現象,它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的一面。

根據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當光子的頻率超過某個特定頻率(稱為截止頻率或閾值頻率)時,光電效應才會發生,即電子才能被激發出來。這個最小頻率與物質的性質有關,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截止頻率。

例如,對於金屬銅,截止頻率大約為3.27×10^15 Hz。這意味著只有頻率超過3.27×10^15 Hz的光線才能夠激發銅原子中的電子,產生光電效應。對於其他物質,如鋁、鉛等,其截止頻率也會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光電效應的發生不僅與光頻率有關,還與光的強度有關。在光電效應中,光的強度決定了單位時間內激發出來的電子數量,即電流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