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早的經典

佛教最早的經典是《阿含經》,又稱為《阿含部》或《阿含藏》,是佛陀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記錄,包含了佛陀的教導、弟子的請問和修行者的實踐經驗。《阿含經》有四部,分別是《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

《阿含經》的內容涉及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五蘊、六根、七覺支等,以及佛陀對弟子的教誨、對外道的批評、對國王和民眾的開示等。《阿含經》還記載了佛陀的生平事蹟、僧團的建立和發展、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和生活規範等。

《阿含經》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據推測,最早的經文可能在佛陀入滅後不久就開始流傳,然後經過多次結集,逐漸完善和系統化。《阿含經》的結集至少有四次,分別是:

  1. 首次結集(佛陀入滅後不久):據說由大迦葉領導,五百阿羅漢參加,在王捨城舉行。
  2. 第二次結集(約在佛陀入滅後一百年):據說由耶舍領導,七百僧人參加,在毗舍離舉行。
  3. 第三次結集(約在佛陀入滅後二三百年):據說由阿育王支持,一千僧人參加,在華氏城舉行。
  4. 第四次結集(約在佛陀入滅後四百年):據說由摩揭陀國的統治者犍陀羅·瞿沙領導,五百僧人參加,在華氏城舉行。

《阿含經》的經文是用古代印度語言巴利語寫成的,後來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如梵語、漢語、藏語等。漢譯《阿含經》主要是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由印度和西域僧人翻譯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長阿含經》二十二卷,由竺佛念和僧伽提婆於劉宋元嘉年間(432-453年)翻譯。《中阿含經》六十卷,由曇摩難提於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翻譯,後由僧伽提婆重譯為六十卷。《雜阿含經》五十卷,由求那跋陀羅於劉宋元嘉年間(432-453年)翻譯。《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由竺佛念和僧伽提婆於劉宋元嘉年間(432-453年)翻譯。這些漢譯《阿含經》對中國和日本的佛教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