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正常眼能區分物體上的兩個點的最小視角

正常眼能區分物體上的兩個點的最小視角稱為最小可分辨視角(minimum resolvable angle)或視覺空間解析度(visual spatial resolution)。這個能力通常用視網膜上的最小可分辨光點(minimum resolvable retinal angle)來表示,它取決於眼睛的解剖結構和視覺系統的功能。

在視覺科學中,這個最小可分辨視角通常與眼睛的屈光力、瞳孔大小、視網膜的解析度以及大腦的視覺處理能力有關。對於正常視力的成年人,這個最小可分辨視角大約是1分弧度(1 arcminute,1'),也就是說,在視網膜上,眼睛可以分辨出相隔約1'的兩個點。

然而,這個數值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

  1. 瞳孔大小:在光線較暗的環境中,瞳孔會擴大,從而增加進入眼睛的光線量,這有助於提高視覺解析度。

  2. 視力狀態:個人的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或散光)會影響視網膜上成像的清晰度,從而影響最小可分辨視角。

  3. 視覺系統的適應性:長時間觀看近距離物體會導致眼睛的調節能力下降,從而降低最小可分辨視角。

  4. 視覺任務的難度:不同的視覺任務可能需要不同的解析度,例如,在閱讀時,需要更高的解析度來區分字母;而在觀看遠處物體時,所需的解析度則較低。

  5. 個體差異:不同的人可能具有略微不同的最小可分辨視角,這取決於他們的眼睛結構和視覺系統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最小可分辨視角通常與視力表上的視力測量相關,例如,如果一個人的視力表測量結果為20/20視力,意味著他們在20英尺的距離所能看到的細節,與一個正常視力的人在20英尺的距離所能看到的細節一樣好。這種測量通常是在一個標準的視力表(如Snellen視力表)上進行的,其中字母或符號的大小逐漸變小,以測量個人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