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之污水處理場最終沈澱槽標準為何

下水道污水處理場的終沉池(Final Settling Tank)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去除經過生物處理(如活性污泥法)後的污水中殘留的固體物質。這些固體物質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和死亡的微生物細胞。

終沉池的標準和設計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處理的污水量、污水的特性、預期的處理效果以及後續處理或排放的要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終沉池標準和設計考慮因素:

  1. 沉降速度:污泥的沉降速度決定了沉澱池的尺寸和深度。沉降速度取決於污泥的濃度和特性。

  2. 污泥停留時間:污泥在沉澱池中的停留時間應該足夠長,以便固體物質有足夠的時間沉降到底部。停留時間通常在1.5到4小時之間。

  3. 表面濃度:沉澱池表面的污泥濃度應該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以避免污泥上浮或過度混合。

  4. 污泥濃度:沉澱後的污泥應該具有一定的濃度,以便於後續的污泥處理(如脫水和消化)。

  5. 出水質量:沉澱池的出水應該符合預定的水質標準,包括懸浮固體(SS)的濃度和其他相關指標。

  6. 污泥回流量:為了維持生物處理系統的活性,通常會將一部分沉澱後的污泥返回至生物處理階段。

  7. 池型:終沉池的設計可以是單個大型沉澱池,也可以是多個較小的沉澱池,這取決於處理能力和操作的靈活性。

  8. 混合和攪拌:為了防止污泥層過度沉積和結塊,可能需要適當的混合和攪拌設備。

  9. 除泥:沉澱池底部會積累沉澱的污泥,需要定期清除,這通常通過刮泥機或吸泥機來完成。

  10. 防滑和防浮:為了防止沉澱的污泥重新混合到水中或浮到水面,可能需要特殊的防滑和防浮措施。

  11. 操作和維護:沉澱池的設計應該考慮到方便操作和維護,包括檢修通道、照明和監控系統。

  12. 環境影響:沉澱池的設計和操作應該考慮到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包括噪音、氣味和可能的汙染風險。

這些標準和設計考慮因素可能會因地區、國家和地方的法規而有所不同。在設計和運營污水處理場時,應遵循相關的環境保護標準和最佳管理實踐。